忆苦窝头好吃吗?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1976年在县城里上初中,当时正是以粮为纲的时代,学校里每天都发粮(大米),30斤粮的供给户(相当于现在的城镇居民户口),25斤粮的口粮(农业户口)。那时候的粮食不仅管够还很好吃,白面馒头、大米饭管饱,肉也是经常吃的,偶尔还有鸡蛋打在饭里。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没有受过忍饥挨饿的苦。但是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那一代却是经历过饥荒的年代。听奶奶说他们那个时候连树皮都吃过,更不用说野菜了。 据说有一年家里种的蔬菜没来得及吃掉就长大了,奶奶把它们摘下来送给了邻居,第二天她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晒满了菜干准备拿来做咸菜。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去菜市场,因为每次买菜奶奶都要掏钱给我买一斤豆腐或者一块豆腐干,我记得有一次买了一块豆腐干花了三分钱,可是回家的路上我却哭了,觉得太亏了,那么贵的东西只吃一点。
现在生活好了,豆腐干成了下酒菜,可我却再也没有吃过。 上学后,每次去食堂打饭,我都主动多打一点,因为我知道有些人还没有吃饱。记得有个周未回家,母亲对我说“孩子,你真好,现在的生活真好”。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和同学出去玩,把一个装零食的塑料袋丢在了垃圾箱旁,回来的时候发现塑料袋不见了,我们就跑到那个垃圾桶旁边的马路边等,不一会就来了一个清洁工,我们把她叫住问是不是拿了我们的食品袋,她说没有,这时我看到马路边的下水道盖板上面放着我们的食品袋,于是我们拿了起来,没想到里面还有一袋土豆片和几个馍馍,原来清洁工把我们丢失的东西捡到了下水道里并清洗了出来。
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那一兜子土豆片和几个馍馍的味道至今难忘,也许那就是我对饥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