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牌子的香酥鱼好吃?
吃了很多款鱼, 综合评判,最好吃的要数凤祥的辣炒花蛤了 平时很爱吃海鲜,也买过不少海鲜产品,像虾、扇贝之类的是我买的最多的,但这次吃这款鱼还是第一次,之前没有吃过,也是看了别人推荐的,买来尝尝~ 包装是袋装的,看起来就很好吃的样子,打开之后里面是两个独立包装的,特别贴心,这样既保证了味道不会混在一起,拿在手上的感觉也很好。 闻着味道就好香啊~尤其是辣酱的味道,特别喜欢这种浓郁的味道,让人吃了就想再来一碗白米饭!
夹一块鱼肉送嘴里,哇偶~果然没让我失望,又鲜又嫩,微微辣的口感,真的蛮好吃的,连鱼骨都被我吃得精光(一般我不吃鱼骨的)。 大爱呀~喜欢吃辣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啦!
香酥鱼是一道由鱼等制作的美食,特色是松脆鲜美。鱼以鲤鱼、武昌鱼、草鱼为宜,在制作上以油炸为主。香酥鱼的做法并不复杂,一般来讲,制作香酥鱼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即宰杀整理→上糊制坯→油炸成熟→浇汁装盘。此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工艺精湛、外焦里嫩,是一道宴请宾朋、家庭聚餐时倍受欢迎的美味佳肴。
香酥鱼最出名的是河南信阳鸡公山的,因为那里盛产这种鱼。鸡公山香酥鱼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民间,一说源于宫廷:
一说源于民间:信阳鸡公山在古代曾是“南船北马”集散地,也是水路旱路的交通枢纽,中原地区与江汉之间沟通的重要“码头”。客家人南迁,北方人南下,很多就到这里经商置业。人多地少,吃住、经营都受限制,加之战事频仍,人们生活无定,这里成了“丐帮大本营”。很多乞丐靠卖小吃自食其力,其中一种就是“煎鱼”。 乞丐们整天行走在城乡之间,自然接触到各种烹饪技艺,加上生活的需要,他们对“煎鱼”精心钻研,不断改进,在油炸鱼糊、汁、味上下功夫,鱼越做越香,越做越酥。鸡公山名人荟萃,许多文人雅士尝得这种鱼后大加赞赏,这种小食品由此从“丐帮”菜跃入富家府邸美食林。
另一种说法源于宫廷,与乾隆有关。说乾隆下江南,沿途微服私访。一日,他乘船行在平桥镇的鲇鱼河西边支流的河边,忽闻前方河里有人喊救。他忙跳下水里,救起一个落水姑娘。姑娘家离此也不远。为表示感谢,姑娘的母亲亲自下厨,炖鱼煮米汤款待恩人。待吃到鱼时,乾隆觉得这鱼绵软无比、鱼刺甚少,鲜嫩异常。便问姑娘,此鱼叫啥名?姑娘答说叫鲇鱼。乾隆觉得此鱼肉肥汁多,鲜嫩美味,又无鱼刺的烦恼,便向艄公开口要多抓一些。艄公为表谢忱,接连三天打鱼,没网一尾。乾隆回到京城,念念不忘平桥鲇鱼,密派太监到商城采买,命御厨烹制。御厨平时烧的鱼多为鲈鱼、甲鱼、鳜鱼等。用惯了这些鱼的烹饪技法来做平桥鲇鱼,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于是太监又去商城请来当地有名的厨师,共同研究制作,终于研制出了香酥鱼。乾隆把这种鱼称为“三鲜鱼”:“一鲜味美绵甜,二鲜无刺,老人、幼儿均可放心食用,三鲜营养丰富,含有17种微量元素和动物蛋白质。”他把香酥鱼列进御膳菜单。后来,御膳房里的厨师学会了制作香酥鱼,平桥鲇鱼便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太监、宫女们经常私藏馈赠或卖给百姓。住在西华门外的大盐商黄老二(后来成为湖北襄阳总兵)买过吃腻了,见这种鱼受欢迎,就请御膳房的厨师来家里教做,厨师见黄金白银心花怒放,便言传身教,制作方法悉数相告。黄老二回湖北襄阳后,常向知县、将军、皇亲阔佬进献,从此,襄阳、沙市、宜昌等地酒店饭馆都有了这种菜。黄老二每次回商城老家,经常携带这种食品,因此信阳很多酒店也有这种菜。“文化大革命”期间,“香酥鱼”被取了个“大革命的名字”——“人民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