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狗肉怎么做好吃?
在广东吃狗不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首先你要认识广东人吃狗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北京的“全聚德”还没兴起的时候,朝廷的贡品烤鸭,是京城第一招牌。但价格昂贵,普通人想吃一顿,简直比现在吃一顿三文鱼刺身还奢侈。于是聪明的广东人就想了办法,用盐水腌渍鸭类食品,做成风味独特的卤味,贩卖给老百姓。
因为广东人做卤水有一套,什么食材放进去都能变成美味佳肴。于是就有人把刚杀的狗用盐水泡着,拿到街上去卖。没想到这做法一推出就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烧鹅档”。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香港的食肆里出现了专门以狗肉为特色菜肴的餐厅(比如以前有一间叫“狗仔桥”的餐厅,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而台湾在戒严时期,也出现过一家叫“狗肉专营店”的餐厅,提供“清炖狗肉”“四神汤锅”“麻辣火锅”等美食。 可见广东人吃狗历史悠久,爱吃狗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和北方人吃狗方式不同,更讲究养生。
“无骨不欢”的广州人就发明了“糖醋排骨”这一菜式——把猪排骨剁成小块,炸酥、泡嫩、淋上酸甜酱汁,吃的时候骨头已经完全软烂,连皮带骨一起嚼也不会觉得费劲。
同样,他们也将这种“无骨不着调”的精神带到了狗身上……
《本草纲目》记载“熏烧犬肉,可辟腥臭”,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将狗肉用火烤熟再食用的方法,可以去除狗肉的腥味。 但《本草纲目》同时也有“食肉癖气”的表述,说明古人也是知道多吃狗肉容易积宿习气的。因此古人不仅把狗肉用火烤熟再吃,还要配上辣椒、生姜这些辛辣之物,目的是去腥增辣,平衡口感。
至于现代的广东人吃起狗来又是怎样的呢?我来给你讲讲我心中的白月光——黄埔炒牛河。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猪牛肉、河粉、豆芽、葱花。 第一步是爆炒。镬气足,香味才会出得来。
第二步是下河粉,炒的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太短不够入味,太长就会夹生不熟。 第三步是下豆芽菜,目的是增加蔬菜纤维,起到解腻的作用。 第四步是下酱料,这个酱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酱料都可以的。必须是生抽+豆瓣酱+花生酱+白糖调成拌饭酱式的酱汁,才能带出最地道的味道。 最后一步是下葱花,出锅! 这道炒牛河吃起来必须是大快朵颐,满嘴爆汁,鲜香过瘾。吃到嘴里,舌头一搅,满口生香。那感觉别提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