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为什么好吃?
“鲜”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新杀。”即刚杀的,新鲜的。所以,从文字学的视角看,“鲜”与“新”是表义的。 从味觉体验的角度来看呢? 鱼和虾等海洋鱼类和甲壳类的鲜味成分研究得较为清楚,主要包括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等富含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这些多肽和游离氨基酸通过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细胞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产生味觉。其中,由丙氨酸引起的甜味感,丝氨酸和脯氨酸导致的酸味感,苏氨酸产生的苦味感,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引发的辣味感;而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则是主要的鲜味物质[1]。 因此可见,鲜味是由多种有咸味的化学剂参与形成的复合味道。而这种复合味道之所以令人愉悦,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告诉大脑器官该食物已经成熟了,应该食用了。 而海鱼和淡水鱼的味觉感受器可能不一样,但是感受味道的机制却有共性。比如,当鱼受到外源物质的刺激时,它可以分泌一种叫GluR2的蛋白,这种蛋白能够触发第二信使系统的钙离子信号,进而激活蛋白激酶,最终达到调节基因的表达。而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信号通路是很复杂的,可能与鱼感觉外部世界刺激(光、嗅觉、听觉)有关的化学通路一样。
海鲜的美味在于其含有丰富且特殊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这些多肽和游离氨基酸能够刺激味蕾,进而产生兴奋感与疼痛感,最后形成特殊的“鲜”、“甜”、“酸”等美味。不过,这些风味物质的存在状态都是分子形态,需要特定的酶促反应才能释放出来。 至于你说的“海的味道”那应该就是海水中的溶解盐类(NaCl、KCl之类的无机盐和钙离子的味道)、活性酶如海蜇多糖以及海参蛋白等带来的鲜醇味道吧。
美食的5个感觉因素: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
味觉:咸、甜、酸、苦、鲜。海鲜的味,除了苦味外,其它味道一般都有所呈现,而且味道突出,同时味觉味素丰富,更容易感觉到鲜味。例如螃蟹,既有味觉的极鲜,又有苦味(蟹筋),又有甘甜(蟹膏、蟹黄),还有咸味(海水、蟹肉),丰富又协调,非常有层次。
嗅觉:美味从气味(香味)开始,“垂涎三尺”由“望梅”而引起,更多的是因为“香”引起的。“酒香不怕巷子深”,“饿了吃啥都香”,实际上,说的是气味。海鲜的气味非常有特点,而且气味清淡而清新,在其他食物中独具一格,所以,非常容易吸引人的食欲,并且非常容易被人记忆。
触觉:主要指在咀嚼时,食物的粘度、细度、软度、脆度等,引起神经的反应。海鲜的口感以“脆嫩”“粘滑”“细软”为主,这三种口感的海鲜种类很多,脆嫩的有虾,粘滑的有鱼、海参、墨鱼、鳝鱼,细软的有蟹肉等。
视觉:眼睛对于美食的接受,也是引起食欲的主要途径。眼睛引起味蕾兴奋的诱因,除了菜的颜色、外表等,更多的应该是我们曾经享受过同样“样子”食品后的体验,和想象(梅子的样子可以引起“唾涎”分泌,但是,一坨黄泥是永远引不起的).
听觉:听觉对于“美”的接纳,可能有影响(优美的音乐、话语等),但是对于“味蕾”的刺激,应该无能为力。而且,“声”一般都是综合的。“爆鱼”、“爆虾”“红烧”“清炖”、“麻辣”等,可能通过“声”带来想象,引起食欲的产生,但是,对于“味蕾”的直接兴奋,还是有点困难的。
因此,在5大“感觉因素”中,只有味觉是直接作用于“味蕾”,真正影响味蕾感受的只有“味”和“香”,而触觉、视觉和听觉,虽然对“食欲”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感受”也有作用,但是,对味蕾的作用是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