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除了牛肉面、烤玉米外,有一种食物也是“国民级”的。它就是——蒜味排骨。 每次逛夜市的时候,总会看到有一家挨着一家贩卖卤味的摊位,其中就有卖蒜味的排骨,常常有人排起长队购买。
首先,这个肉片肯定不是像猪肉片那样用纯瘦肉做的(其实纯瘦肉做出来会很柴很涩),所以“好吃”可能也不单纯是指味道。这里说的肉片,应该是夹筋去骨鱼肉或者夹肥去骨的五花肉做出来的薄片,有油脂有黏糊糊的蛋白膜,口感上有韧韧的感觉而且越嚼越有滋味。
这个香菇卤肉饭,我小时候经常吃了撑得肚子疼,却仍然馋这口。长大以后,自己也尝试做过,但总是不得其法,做出来的味道不是太咸就是不够香。于是我便请教了两位烹饪大师傅,一位是我爸(主厨),另一位就是我姨夫(厨师长)。他俩都是做粤菜出身,这口味自然也是非常清淡的。
买一条大鲳鱼(这个大小刚刚好),去鳞、去腮和内脏后冲洗干净 加入料酒、盐、姜片腌制1小时左右 用厨房纸吸取水分(这一步非常重要,不然蒸出来的鱼肉会很腥) 大鲳鱼铺上葱姜,放入锅中大火蒸熟(约8分钟) 另起锅,烧热油,放入八角爆香后浇在蒸好的大鲳鱼上 拌饭神器!巨好吃!
吃了两根,咽下去觉得舌头好像被刀割了一下,非常难受。急忙去看医生,医生说没事,过两天就好了,于是就安心回家了。 过了两天并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地方,昨天突发奇想去网上查了一下,结果发现豆角毒素的事,心里一阵发虚。
“酸汤鱼”,这个“酸汤”二字是重点。 这里的“酸”并不是酸辣粉那种酸味,也不是泡菜、醋溜菜的酸。这儿的“酸”,发“苏”音,读作suān(三声),指一种腌制食品的特有味道,类似于酸菜、苏州腌笃鲜里的“酸”,或者酸奶的那种滑溜溜的“酸”味儿——这种特殊味道的来源是鱼肉里富含的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
“包心”和“贡丸”,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前者,是以面粉、青菜为主原料制成的丸子;后者,则是以肉类(猪牛马驴肉)、鱼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丸子。 包心贡丸,其实是把包心丸外面搓上一层米面,像裹面粉似的,然后再下锅煮熟。这种食品,最早记载见于明代田汝成所撰《西湖游览志余》一书。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可能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我不是特别爱吃那玩意儿) 先说定义吧,我觉得的黄糖糕应该和我们这一带常见那种“芋泥糕”是差不多的——用大米和糯米粉(也有用小米的)混和在一起蒸熟后,捣烂并添加适量的油脂、白砂糖等调合制成团状,然后下锅油炸而成的一种糕点。 是不是长得很像芋泥糕啊!
我小时候住在长江边,每年入冬之后,江面上就会结起厚厚的冰来。在冰上打洞,捉小鱼小虾,是冬日的乐趣之一。 那时,除了油炸、煎炒之外,还没有吃过火锅,但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叫“涮”羊肉?直到有一年,我家隔壁搬来了一个上海人,姓朱。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提我最近吃到的这家黄焖鸡了,当时是朋友推荐的,说是在深圳很火,然后我就寻了过来 它家的装修是很简单的,就是那种很宽敞,很明亮的那种,整体看起来挺舒服的 我点了它们家特色的鸡煲和豆腐煲,味道真的很不错啊!!特别是鸡煲里的玉米,真的是超级软烂,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