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排叉儿哪里好吃?
首先,这个“排叉儿”名称有问题,正确写法应该是“排叉”,读作pá chà 。这是京郊平谷的特产,又称“果脯”或“蜜饯”。
“排叉”制作比较特殊,先蒸后烤。用温水和面,放在屉布上蒸熟(不要发酵),然后拿到烘烤炉里烤熟,注意火候不能太旺、太干燥,否则会焦糊。烤熟的“排叉”呈浅黄色,很脆,很像油条。
现在常见的“排叉”有两种,一种比较大个,长圆形,表面有纹络(其实是气孔);另一种比较小个,圆形,颜色深黄发干。 两者都可称为 “排叉”,但前者来自平谷,后者来自怀柔。
本人偏爱怀柔的小“排叉”,酥脆可口,味道微甜不腻。据说这种小“排叉”以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的卖,现在已经很常见了。 吃的时候最好配着咸菜或者酱豆腐吃,既解腻又提香。不过这玩意儿太香了,一个接一个,很容易吃饱……
1980年代的北京,老百姓的工资还是很少的,36元/月,如果一家五口人,大概每人也就7块钱,所以能买到的食物其实非常少,因此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鱼啊肉啊,想吃就吃,只要有钱;新衣靓装,想买就买,只要胖得挺起胸膛!”“鱼啊肉啊,你想吃就能吃到;新衣靓装,你喜欢就可以买。”——意思是物价虽然上涨,但工资也涨了,涨得不多,只够吃肉和买衣服的。
要是拿现在的标准来看待过去的事物,那真是天差地别。比如说现在一个月挣3600的人大把,他们完全可以不用节衣缩食地去买“排叉”,而是敞开肚皮吃烤鸭、烧排骨…… 但是,如果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当代人,那就是我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