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贡丸怎么煮好吃?
“包心”和“贡丸”,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前者,是以面粉、青菜为主原料制成的丸子;后者,则是以肉类(猪牛马驴肉)、鱼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丸子。 包心贡丸,其实是把包心丸外面搓上一层米面,像裹面粉似的,然后再下锅煮熟。
这种食品,最早记载见于明代田汝成所撰《西湖游览志余》一书。 书中云:“冬至,作粉团,名曰‘冬至团’。或煎或煮,供祭祖先。”又云:“旧俗,用黍米熟粉抟为丸,丸之色如石榴子大,煎汤,谓之‘冬至丸’。” 在古代,浙江一带的人们在冬至时就有吃丸子的习俗了,而这种丸子,可能是以米粉为原料的。
至于包心贡丸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记载。但根据现有资料来看,这种风味独特的美食,最有可能诞生于清代中叶以后。 首先,清代饮食著作《养小录》中有记载“炒糯米糕”的做法,所谓“炒糯米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糯米糕团”,而制作糯米糕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木制粉筒”。
其次,光绪年间,杭州有一家名叫“天顺楼”的酒楼,它推出的“木鱼羹”很受欢迎,这道菜所用的主料之一就是“包心芋圆”。 所谓“包心芋圆”就是用芋头去皮切碎,拌上适量的糯米粉,揉成一个个小球状,再下锅煮熟而成。 清人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芋,土番有赤白二种,白者尤良……”所说的“白者”很可能就是指包心芋圆。
第三,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炒疙瘩”。 这“炒疙瘩”其实就是用面粉做成的小方块,放入锅中加油、酱油等食材来爆炒。这种食品非常受老百姓的喜爱,甚至有“吃了炒疙瘩,不用找妈”的赞誉之词。
据专家考证,“炒疙瘩”很有可能来自浙江。 因为浙江农村有一种被称为“豆儿酱”的风味食品,是用煮熟的黄豆拌上食盐和酱菜,腌制3天左右而成,其口感颇似用面粉制作而成的炒疙瘩。而且,“豆儿酱”最早的记载也出现在明代的书籍之中。
包心贡丸极有可能诞生于清代中期之后,并且由南方传入北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