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罐怎么做好吃?
首先,在福建大部分地区,“炖”字是念做“DUAN4”的。 至于为什么“炖”要念作“duan4”,而不像“烫”一样,念作“tuan3”,这还要从头缕到尾。 先说“烫”字的读音,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tuan3”,一个是“zhaang1”(这个音比较特别,普通话里没有)。 “烫”字读“tuan3”的时候,是指用开水将食物浸泡入味儿,比如“烫酒”、“烫青菜”;而读“zhaang1”的时候,意思是将东西放锅里蒸一下,比如“蒸饭”、“蒸菜”。 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大字典》里的页码是278,第二个义项的解释是:用微火把饭菜煮熟。 用微火把饭菜煮熟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就是“小火慢炖”的意思,而用小火慢炖最好的器具应该就是砂锅了。所以“沙锅”这个词就成了“小火慢炖”的代名词了——这种叫法似乎更靠谱一些。
再说回“炖”。在普通话里,“炖”只有一个读音,也就是“duan4”。而这个读音的来源正是闽南语系中“炖”字的读音。 比如:泉州话“头路(dòu leo)”,厦门话说“都鲁(toe loh)”“卤(lôh)(蛋)”;粤语说的“老火(luk5 hou6)”,吴语说的“冬令(doom1 loum1)”等等。这些发音跟“duan4”都很类似。
从以上方言里的例子可以看出“炖”在南方方言里都是作为“烧煮”的意思出现的,而且一般都是用小火慢慢烧煮。而“热”的字眼“烫”则一般是表示“浸泡”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现在“烫”字多指“热水”,“炖”字多指“文火慢煮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二是约定俗成的原因。 先说第一点,在书面语言里,“烫”和“炖”都是用的“炖”字,意思也是一样的。但是口语里,人们习惯上将用热水泡的东西称为“烫”,而在锅中慢煮的东西称为“炖”。
第二点就比较有趣了,因为“炖”字的本义是“炖煮”,也就是说最开始“炖”的意思是跟“焯”差不多的,只是比“焯”多了一个“火”。而“氽”字的本义就是指用小火煮。在过去,“水焯”和“水炖”是同一个意思,都可以表达为“ton4 zhu0”——注意这里不要误把“焯”的右半边读作“shuo1”!
随着时间推移,“炖”的字形发生了简化,“火”变成了“日”,于是“炖”就多了个新的意思——“暴晒”,而“晒”也就多了个新义——“水煮”。 所以,口语中说“炖”指的是用火烧水,而说“烫”则是表示不烧火只浸水。
不过,虽然“烫”没有明火,但还是有热度,所以用“烫”来表示“沸水”是很合适的,而“热锅”也正好对应了“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