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粉皮好吃?
我是地道河北人,在我们这里最有名的就是徐水米粉肉和衡水碗肉。 首先说徐水米粉肉。据说徐水米粉肉的起源是一商贩在古河道旁搭棚子做饭,用河边的青砖砌成灶台,用沙土做成锅台。有一天在做饭的时候,由于锅台太高,商人在烧火的时候,不小心把铁锅碰掉了,掉到锅里的是一把大米,随后商人把沾满大米的水往猪食里倒,不一会几头猪吃的欢实起来,商人乐呵呵的想,今天可以多挣些钱了。
第二天他准备把猪喂饱后把米捞出来,可是打开猪圈门后发现猪都不见了。他在附近找了一圈没发现,于是急得团团转,因为他还等着用猪把钱交给老板娘呢!忽然他听见不远处有哗啦哗啦的声音,寻着声音走去,看见有几头猪正在泥水里打滚,身上沾满了泥巴。他把猪赶出来清洗的时候,发现每头猪的肚子都胀得像鼓一样,敲下去还有震耳欲聋的回音。商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们肚子里的东西掏干净,原来都是一大团粘糊糊的红薯粉块儿。
经过炒制、腌制,一道独具风味的地方名菜就这样诞生了。 再说衡水碗肉。相传在明清时期,在湖城(今衡水中部)南门外有个姓赵的农民,以种地为生,家中并不富有。每年秋收过后,家中剩下的余粮不多,加之冬季天寒地冻不能下田耕种,家中妻儿老小一大家子人要吃饭,实在无奈,他就用自己的余粮到城里去换一些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为了省下住店的钱,他白天进城,晚上就宿在城门口的破庙中。
一天早晨起来,他发现身边有一包包的东西,拿起一看原来是白面做的馒头,顿时喜笑颜开,因为他可以用这些东西换成钱买粮食了。此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正盯着自己手中的食物,眼神中充满爱慕和渴望。于是他笑着把孩子叫到自己面前,然后从自己包里拿出两个馒头塞到孩子手中,“娃呀,快吃吧,这是白面馒头……”。
小男孩吃完馒头以后,赵农民带着感激的泪水离开了。几年之后,他儿子考上了秀才,进京应试时遇到灾年,饿晕在路边,被一位好心人救助并供养他们父子多年,这才有了赵家后来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