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煮菜粥好吃窍门?
2800年前,周武王伐纣时,在军中曾发布一道命令“凡克商者,赐粟二千五百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攻克商地后,每个士兵奖赏两千五百粒小米。这应该是最早的“煮菜粥”的记载了,不过此时的小米还非常的金贵。
《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天子始裘”——九月,天子的衣服开始添加皮毛装饰。到了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可以直接引用战国时成书的《礼记》了,可见此时穿毛皮衣已是常态——这时的毛皮来源主要是狐狸、貉等兽类的皮毛,当然也是由奴隶们来制作。 东汉的应劭著《风俗通义》里提到“汉文帝时,鼓吹方兴”“汉武之世,始用骑吹。”这里的“鼓吹”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组合名称,里面包含了横笛、羌笛这些我们今天熟知的吹管乐,此外还有筚篥(一种管乐器)、箫等人声部分。这时的鼓吹乐队已经是较为完整的文艺团队了,且经常出现在贵族们的宴饮场所。
我们日常所用的很多词汇都来自上古汉语,比如形容歌声“宛转”的词儿都保存了“婉”字;形容舞姿“窈窕”的字眼儿都是“窈”和“窕”;而形容菜肴美味“可口”“下饭”“喝口水”的词儿,古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儿——“可口”是“可食”,“下饭”是“下饭吃”,“喝口水”是“吸水”。 “煮菜粥”的“煮”字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业书《齐民要术》之中,文中介绍了水粥的制作方法——“于锅内水中煮熟。”这里用的是“熟”而非“煮”……“烧水煮饭”这个词儿至少从北魏起就有,而且“熟”和“煮”是有严格区分的。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药方》中有煮米的技法——“候熟投葱、豉汁,更搅匀”,这里用了“候熟”二字,说明这时已经可以区分“煮粥”和“煮饭”了。 宋代苏辙著《东坡集》卷二十九有文——“烹茶有味何须酒,煮饭无意岂必粥。”——茶能泡出味儿来,无须借助于白酒;做饭没什么目的,有米就能做。这说明无论是“煮”还是“炊”,都已不再是专门指某种技法,而是泛指各种“做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