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鲜好吃?
因为海洋鱼类、虾、蟹等动物含有一种奇特的活性胺,这种物质能在味觉感知后引起强烈的快感。 这种物质被称为“海味活性成分”(Sea flavor active ingredients)。
2016年,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这种使海产品风味独特的成分。
他们检测了34种海产品中的79种化学物质,发现29种可以刺激味觉感知的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氨基酸、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11种化合物。 这29种物质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口中“海洋的味道”。 其中,一种叫做β-苯丙氨酸的物质对味道的贡献最大。在味觉研究中,它被证明是虾、鱼和贝类中重要的风味组分。
还有三种物质与β-苯丙氨酸共同起作用来强化鲜味,分别是谷氨酸钠、5'-肌苷酸二钠和4'-磷酸吡哆醛。它们都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在所有检测的海洋食物中,有19种含有上述五种成分。 这五项指标也是研究人员确定的最能代表海水风味的指标。
他们还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来自鱼的鲜味成分——乙酰基四肽,以及一种可能来自蟹或龙虾的鲜味成分——阳离子十六烷季铵溴化物。 但并不是所有的海产品中都包含这四种鲜味成分。 在实验室里,当这些分子单独存在时没有味道,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能产生独特而强烈的海鲜风味。 当这些分子进入消化系统时被吸收后,会直接进入血液,然后运输到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不过,这些成分并非海鲜的独特发明。在肉类烹饪中也会用到,只是效果不如在海产品中明显。 早在19世纪,人们就知道了加醋烹调鱼肉可以增强鲜味,直到今天,东南亚国家仍然坚持这样做。 在加拿大西部的一些餐厅,厨师们会用当地出产的鲑鱼烹制一道特色菜——“三文鱼沙拉”,而制作这道菜的秘诀就在于加入大量醋,以激活鲑鱼体内的“海味儿”。
吃海鲜时人类大脑中多巴胺活跃性明显高于吃其他食物,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脑部通过这种化学物质传递讯息,多巴胺被认为让人产生期待和欲求,如兴奋、快乐、愉悦等。也就是说,吃海鲜更让人愉快,吃海鲜会让人“上瘾”,尤其是蟹黄、蟹膏、虾黄、鱼籽(卵)等各种“黄”“籽”。其实,这些结构从生物学来讲是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微量营养素。而且,这些结构生长成熟后为了顺利排出,自我降解了一些大分子,使其质柔味美,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吃海鲜要小心食物相克
虽然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很好的补益功效,但进食时也有一些禁忌:
一、忌与某些水果同吃:吃完海鲜后马上吃菠萝、杨梅等水果容易发生中毒,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为菠萝、杨梅等水果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与海鲜中的一些成分结合,从而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胃肠道等的中毒症状。因此,吃海鲜后最好隔4小时以上再吃此类水果。
二、忌与茶叶同吃:有人喜欢边吃海鲜边饮茶水,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轻易与海鲜中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结合,形成不吸收的沉淀物,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同时,它还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钙质的吸收。因此,吃海鲜后最好隔2小时再饮茶。
三、忌与某些中药同服:一些解表类中药,如麻黄、紫苏、生姜、香薷、荆芥,温里类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以及其他药,如当归、细辛、甘草、人参等,不宜与海鲜同食。
四、忌生吃海鲜:生吃海鲜有多种危险,一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着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生吃被它污染的海鲜后可引起食物中毒;二是海鲜中存在寄生虫,生吃含有活寄生虫的海鲜可造成寄生虫病;三是有的海鲜有毒,生吃后易中毒。
五、忌存放过久的海鲜:海鲜隔夜或隔长时间后食用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污染,食后造成食物中毒。
六、忌存放冰箱内的海鲜不加热:冷冻的海鲜在生吃或熟吃时都须在食用前加热15分钟,以防止副溶血性弧菌所导致的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