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沾鸡怎么做好吃?
“白斩鸡”名字里有“白斩”二字,可知这是道菜肴的名称。但这道菜为何这么叫呢?是因为制作过程中需要“焯”和“晾”两道工序吗(即水煮和沥干)?还是因为成品呈淡黄色?或是别的什么缘由?还有,这里的“白”是不是仅仅指颜色? 先来说“白斩鸡”这个名字是不是因制作过程而得名的原因。 “白斩鸡”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指成品的颜色是淡黄色的;第二种认为是说成菜后用刀切成片,与鸡肉的原色相仿似染过一般,因此得名; 第三种则是用“白”字来形容烹饪前的原料颜色。上述三种说法中,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三种,理由是在烹制其他肉类菜肴如“酱肘花”“酱猪蹄”时也有用到“白”字来描述未酱色的状态。因此我比较赞同“白”指的是未经烹制的原料颜色这一说法。
再来说说为什么“白斩鸡”又叫“白蘸鸡”。 我查了相关资料,“白蘸鸡”这个称呼是民国时期开始使用的,而且当时用的“蘸”字读音为“占”,与现在不同。那么,为什么是“蘸”不是“泡”也不是“淹”?我想这是因为在“蘸”的过程中没有让水进入食材内部,而“浸”和“淹”则有此可能。既然没有让水进入食材内部,那么应该不会使肉质变软、口感变烂了吧?所以使用“蘸”字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