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怎么好吃?
马齿苋,在北方称为马生菜、马齿菜;南方则多称马苋菜、蚂蟥菜。《尔雅》中就有“马齿,马苋”的记载。它属冬春两季的野菜之一。如今在城市的菜市场也能见到它的身影,不过价格较贵。 很多人不认识马齿苋,但它长得相当可爱,叶片肥厚圆润,像马齿一样,故得此名。 作为野生蔬菜,它分布范围极广。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记得春夏之交,田野里随处可见这种野菜,有时甚至会在水沟边、田梗上碰见一大片。人们常采来煮食或凉拌,我则喜欢将它做成包子馅,清香宜人。 后来出来工作,在外地见到的马齿苋多是卖化肥、农药和种子的人送的化肥赠品(一个塑料袋装着一把嫩绿的幼苗和一个塑料杯,上面插着一株植物,下方是培育的土块),用来种花盆不错,不过味道似乎差了些。
前几年回了一趟老家,又见到了这种野生的蔬菜,顿时百感交集。现在在城市里,想吃一箸凉拌马齿苋或者用其包个饺子还真是不太容易呢! 小时候不觉得马齿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知道它美味可口,而如今再回想起来,却觉得它是那么与众不同—— 《尔雅·释草》中有:“苋,马齿苋。蔓生横走,叶圆而绿,茎有节,生叶花,实如小豆,可食。”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名为《咏贫士诗·其二》,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庭蕙不生草,幽篁自生风。山榆有萌芽,园柳未凋残。”“庭蕙”指的是长在庭院里的蕙兰,“幽篁”指的就是竹子了,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把竹子和竹笋当作美食了。至于“榆萌芽”应该就是指榆树发芽了。最后一句“园柳未凋残”倒是点出了“园柳”就是“杨柳”。 “园柳”即是“杨柳”的说法,最早大概见于南朝文学家庾信所作的《春赋》之中:“桃杏飘零,杨柳青青。”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有“杨柳十五官职儿”(《少年行》)之句。
到了宋代,杨万里的一首题为《春日》的诗更是将“杨柳”与“园柳”并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说到“春日”,就让我想起一首宋代诗词,吴礼节的《浣溪沙·梅雨初晴》:“嫩绿匆匆抹破帘,小池春水浸晴天。杨花柳絮满遥空。湿透碧罗衣半剪,弄匀黄粉靥新圆。小姑慵自画双蛾。”词中的“嫩绿”即是指刚长出地面的绿芽,而“杨花柳絮满天飞”也恰恰描绘了春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