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包鸡好吃?
这问题问得,就好像问 「为什么豆腐脑有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一样。 这本来就是两种做法啊! 就像咸豆腐脑是用卤水点的,用盐调味;而甜豆腐脑是用葡萄糖内酯点出来的,在成品里加入白糖。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这里了——很多人不知道,豆腐脑的做法其实有两种的。(虽然买来的现成商品一般只能吃到其中一种)
我小时候住在工厂宿舍,周围有不少卖早点的,我经常在一家卖豆腐脑的小摊上吃早饭。那家的豆腐脑是用小碗装的,上面浮着几粒桂花,尝起来清香四溢,而且味道极其鲜美,与现在街头上卖的用塑料桶装的豆腐脑简直是天差地别。
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做法的豆腐脑,只知道老板每天早上亲自熬好一大锅豆浆,用纱布过滤干净后,再舀进碗里,放上葱花、酱油、醋、辣椒油等调料,一碗香气扑鼻的豆腐脑就这样做好了。
后来年纪大了一些,出去求学、求职,看到市面上有卖的用盒装纯牛奶做成的豆腐脑,感觉味道更加细腻鲜美。再后来学会了上网,看到有人推荐用黄豆、内酯做出来的豆腐脑,就尝试着买了做,居然做到了当年在小摊上吃到的那种味道。
原来,豆腐脑的做法是有两种的呀! 用石膏做凝固剂是做豆腐的必要条件之一,用卤水和明矾也是做豆腐的常见材料。不过,用石膏做的豆腐容易碎,所以需要搭配其他材料来增强韧度。
而用内酯(柠檬酸)做的豆腐就不太容易碎,因此就可以做得比较软嫩,很像脑花。 用卤水的豆腐,吃起来是带有嚼劲的;而用明矾的豆腐,则会带有明显的酸甜味儿。
至于你说的包鸡,估计就是用鸡肉和腐竹等辅料做成馅料,然后在豆腐脑上一圈一圈裹起来的吃法吧!这个吃法的源头,应该是在满族入关以后传进来的“扒糕”。
清乾隆年间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中就有写到:“拿过杯子,把泡饭吃了,拿了一块‘扒糕’,卷了一个葱饼,带着就走。” 可能现在满大街都是卖烤鸭的店面,大家已经不怎么吃“扒糕”了,这种像蝴蝶结一样的豆腐脑小吃,看起来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