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炒最好吃?
油麦菜,又称燕麦菜、莜麦菜,属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及中东地区,在我国已有栽培。其茎叶呈青色或深绿色,细长而且较为柔软,叶似羽状,基部钝圆;它的叶片上有皱缩,而且是光滑的,全株无毛,根较纤细。
1.油麦菜和茼蒿都是属于一种蔬菜,但是它们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从外表来看的话,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油麦菜的色泽要淡一些,而茼蒿是青色的。
2. 油麦菜和茼蒿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用舌头舔一舔的话,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油麦菜有淡淡的甜味,而茼蒿是有辛香味的。 除了上面的区别之外,油麦菜和茼蒿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是可以清热利湿的,对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其次,油麦菜和茼蒿都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比如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a以及钙、铁、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有效调节人体内的水分平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油麦菜和茼蒿都含有一定的草酸,但是对于人体来说,他们所含有的草酸含量是很低的,几乎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地步,无论是油麦菜还是茼蒿都不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等必需营养成分的吸收。 所以,不管是油麦菜还是茼蒿,正常食用并不会有碍健康。
蒜苗回锅肉是一道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家常风味的下饭菜。烹饪方法是将煮过的猪肉切片,与蒜苗、郫县豆瓣酱和甜酱等佐料,一起再次炒制而成。其菜的口味多样,“咸、鲜、香、辣”,肥而不腻,十分下饭。因此有“二两蒜苗炒回锅,吃得脑壳墩墩脱”的说法。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四川西部,有个姓李的员外。在一次外出游玩的路上,途遇一个挑卤肉的。李员外见了,便买其两斤。肉挑子很重,不好携带。挑肉者问李员外要往何处去,李员外说自己还要去其它地方,要走几十里呢。挑肉者便说:“这样吧,要不你先将肉放我家里,走时在来取,离这儿只有三五里路的距离。”员外闻言答应。
李员外游玩毕,便往回走。走着走着,他想起来还有卤肉没提出来呢。便径转挑肉者家。见挑肉者正在睡午觉,门也没上。员外推开灶屋门,见灶头上有一口锅,锅上正煮着卤肉。员外心想:“正好不用再翻腾,我提着这口锅走就行了。”他便直接将锅提走。
谁知当他回到家中,揭开锅一看,肉已经煮得很烂了。他想干脆自己再炒一下吃了吧。他将肉切成片儿,又将锅烧红,倒进油。等油冒烟了,才将切好的肉倒进锅中。谁知道刚一入锅,就“嗞啦”响了一阵,同时溅得他手上、脸上到处是油星。他忙伸出手去将锅盖往锅上一盖。
过了一会儿,他又将锅盖打开了,想将炒肉盛出来。但一见炒过的肉片儿已经卷边了,他觉着不美观,不好吃的样子。又想到刚才锅中溅油星子也怪吓人的,他干脆将肉片儿又重新倒进煮肉锅中,再将锅盖盖上,等着将肉片儿煮软了再吃。
煮了约摸半个时辰,才将煮软的肉片儿捞出来装进盘中。他正要往外再炒其它菜时,回头又一看煮过的肉片儿,觉得有点怪怪的,就尝了一小块儿,出乎意料之外,觉得特别好吃。他大喜,就又将另一半儿也全数吃掉了。
第二天中午,他又去买这挑肉者煮的肉,仍然用昨天的办法炒着吃。不料这天做出来的回锅肉也和昨天一样好吃。他高兴地逢人便说这肉做得好,好吃。人们听了都不信,他便请众人明天中午都来他家吃饭。等大家来了,上菜时,最后一道菜就是炒回锅肉。大家都一尝,果然好吃,便纷纷打问李员外是怎么做的。李员外就将自己的做法一一讲完,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
李员外不知大家为何发笑。后来才明了,大家是嘲笑他没做过回锅肉,乱炒一通,反到把回锅肉做好了。大家见他做的回锅肉的确好吃,就问他这回锅肉该怎么叫法才好呢?有位朋友就开玩笑说:“干脆就叫乱炒肉吧!”大家又是一阵大笑。李员外心想,干脆就叫乱炒肉吧。于是他将这盘回锅肉取名为乱炒肉。
后来有个文人听说此事,就将“乱”字改为“烂”字,又觉得不妥,后来又改为“豌”,但仍不恰当。最后才想起四川话中“锅”、“箩”、“豌”同音,便想既然“烂”字不好,干脆就用“箩”字。这样便将“乱”字改为“箩”字。后来李员外家出了一位读大学的学生,他知道这原由后,便建议将“箩”字再改为“回”字,更符合做回锅肉的本意。李员外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回”字用在此处,恰到好处,既好听又好记,同时又非常符合做回锅肉的方法。从此,便将这盘菜取名为“回锅肉”。直到现在,回锅肉已在广大人民生活中流传,成为人人爱吃的平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