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耳朵什么好吃?
猪耳朵,又称为“炸耳朵”或“炸咽喉”,是浙江地区道地的传统小吃之一,流行于杭州、绍兴一带,在嘉兴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猪耳朵形状类似人的耳廓,故称之为“猪耳朵”。其味道咸香酥脆,食用方便,深受大众喜爱;而且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油炸工序,因此也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清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载有“炸耳朵”一条,可见此菜起源之早,而关于“炸耳朵”名字的由来,民间也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1.取形说 这种观点认为“炸耳朵”的名字来源于其形状像耳朵。 早在清代,袁枚就在他的著作《随园食单》中记载了“炸耳朵”的做法并称其为“炸蛤蟆”。从形状上来看,“炸蛤蟆”确实与耳朵极为相似:两只“脚”、一张嘴,且嘴角两边微微上翘,宛如人笑的样子(见图1)。
2.谐音说 “炸耳朵”这个名字的得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源于其与“炸恶豆”(“恶”通作“谔”)的谐音。“炸恶豆”是一种老北京小吃,把黑豆煮熟后放在油锅里炸,其形状就像人的耳朵一样,所以叫“炸恶豆”。据说,袁世凯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时,有一次吃“炸恶豆”吃得高兴,连声叫好,于是手下士兵纷纷效仿,并将此美味推荐给袁大头。但袁大头吃了这“炸恶豆”之后却气得直骂娘,因为“炸恶豆”的声音与“炸了脑(恼)”的发音相同,袁大头觉得这是手下士兵故意气他,由此引发了下面的故事…… 话说某天,有个哨兵看到团长正在吃“炸恶豆”,遂走上前去敬礼,并表示自己也很想吃。团长一听,高兴之下便给了他一些,并且告诉他做法。 第二天早晨,这个哨兵以团长的名义命令伙夫给每个人都做“炸恶豆”吃。
中午吃饭时,团长发现桌上放了几盘“炸恶豆”,顿时火冒三丈,质问那个哨兵:“这不是昨天你给我的那种豆子吗?怎么又多出来了这么多?” 哨兵听后,马上辩解道:“报告团长,我不是把豆子给你了吗?我怎么知道那些厨子他们又做了‘炸恶豆’呢!” 团长听罢,更火了:“你这个家伙,还敢顶撞我!来人啊,给我拖出去枪毙十分钟!” 哨兵听到要枪毙他,顿时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喊道:“团长,我错了!这都是我的错……” 团长打断了他的话:“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哨兵连忙说道:“这一定是厨房里的恶豆,他们听说你喜欢吃‘炸恶豆’,就自作主张给你做了这道菜。” 团长听了,觉得有理,于是便让哨兵把厨房里的厨师叫来。 当厨师来到团长面前时,团长狠狠地说道:“好你个厨子,竟敢耍我!” 厨子一听,连忙辩解说:“长官,我可是按哨兵说的做的呀!”说着他把盘子向上一举,露出里面金黄色的“炸恶豆”。
团长定睛一看,果然和平时吃的“炸恶豆”一模一样,这才转怒为喜。不过,虽喜却又生气地说:“这锅‘炸恶豆’我是吃不成了,看来只能改日再领教了。” 厨子听着团长的意思是他已经接受了“惩罚”,可以免吃“炸恶豆”了,于是连忙赔笑着说道:“谢谢长官赏脸,谢谢赏饭!” 由此流传开来,“炸耳朵”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